短短三年,已经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数十个奖项
“无论自己的想法多么天马行空,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多么晦涩难懂,在杭高院,总会有一批伙伴能够理解你、支持你,并愿意帮助你一起探索。”去年刚进入杭高院环境学院的研一学生冯煜康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近,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冯煜康和团队的“微生物技术升级新引擎”获得二等奖。
这是杭高院“双创”教育亮眼成绩的一个缩影。自成立以来,短短三年时间,杭高院已经在各类比赛上拿到了数十个奖项。比如教育部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杭高院的团队就拿到了一项国际赛道的金奖。去年,国科大组织了一个面向104个单位的双创大赛,在进入决赛的35个项目中,杭高院占了8个。
杭高院全名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这是一个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传统的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不同,杭高院既是研究机构,也是教育机构,实行科教融合发展。同时,杭高院还和地方产业紧密贴合,用杭高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沈伟的话讲就是,“我们从科教融合再向前迈一步,叫科教创产融合。”
把培养人才和实实在在的产业结合起来,营造全员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这就是杭高院能在双创教育取得傲人成绩的原因。
从“科教融合”到“科教创产融合”
“双创”就是将创新和创业结合起来,把新的科技成果和商业模式融合在一起,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能在“双创”项目上交出好成绩,参与获奖项目的杭高院学生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实验条件好”“科研气氛浓厚”“能够参与最前沿的科研项目”“指导老师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比如带领团队拿到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的2020级博士生赵芃杨,就表示“杭高院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科研资金支持”。
这些都是杭高院的正常操作。杭高院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创办,沈伟表示,这决定了杭高院在专注科研创新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助力现有产业的升级,引育符合这个城市布局的新型产业,并为未来产业培育人才。同时,还要借助科研优势,解决关键的技术核心问题,能够为本地企业能效的提升提供帮助。
这一切的核心,是人才,尤其是能做出实际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在这方面,杭高院有自己独特的布局,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创办伊始,杭高院的定位就是“高起点、小而精”,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建设了基础物理和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等8个交叉型二级学院,以及“引力波太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两个重点实验室,还有着力于孵化“双创”项目的科创中心。
“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和产业结合起来。”沈伟说,“所以我们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人才的反向研发意识和能力,在进一步完善科教融合育人的基础上,加入到产教协同中去。”
杭高院成立的第一年,就从浙江本土遴选了多位产业顾问、双创导师和生态伙伴,不停地来给学生上课、交流,或者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交流。比如产业顾问,就都来自上市的大型企业,而且都是实业。
课程的设计上,同样如此。比如环境学院去年开设的《土壤环境化学》课程,一门课有三位老师,分别担任基础知识、课程实践和科研案例三部分的讲授。环境学院的一位学生对这个课程印象深刻,“学习期间,由老师带队,去杭钢进行实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参观学习,不仅巩固加深了课堂知识,参观过程中和老师、施工人员的交流也让大家受益匪浅。”
对学生的双创教育“不计成本”
对于“双创教育”,杭高院非常重视。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引入了创新、创业的课程,不仅邀请成熟的创业家给学生讲课,还会邀请相应的法务、财务专家来讲项目实际运作的相关知识。沈伟还谈到,“未来,杭高院将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进一步加强与科技型企业的联动,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出题,大家共同来答题,企业来考核等举措,围绕浙江省的先进制造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培养人才。今后我们的研究生,特别是专业硕士,他们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科研实践阶段就是要解决企业的某一个单项技术问题,到时就业自然不成问题。”
项目的实践,在“双创教育”中不可或缺,而这也是杭高院尤其吸引学生的地方。2020年入学的物理与光电学院博士生赵芃杨,今年即将毕业。她是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读的硕士,转博这一年刚好杭高院开始招第一届学生,“来这边读博,和导师商议过,觉得这边开展课题研究有合适的项目支撑,是个很好的机会。”
来到杭高院后,赵芃杨参与了被称为“太空中最准的钟”的“空间窄线宽激光器”项目,于去年同梦天舱一同升空,该项目还获得了2022年度浙江十大科技事件。
参加各类“双创”比赛,是项目实践最好的方式之一。杭高院成立的科创中心,就致力于孵化“双创”项目,同时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相关赛事。
赵芃杨去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的“新一代高精度车载激光雷达光源”项目,也是由空间“窄线宽激光器”项目团队发展而来,这项技术主要应用在汽车领域,可以实现更准确、更高效的激光雷达探测,提高车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冯煜康的获奖项目“微生物技术升级新引擎”同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项目主要解决的是工业污水的处理问题,团队与温州和金华义乌市的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并试验,也和杭州本地企业进行了合作。他说,团队的成功离不开科创中心的各种支持,“不仅会及时推送比赛信息,还会邀请专家对学生的项目进行集中培训,并在项目培育过程中注重加入成果转化要素,进一步提升项目质量。”
专家的指导是卓有成效的。很多参与“双创”项目的学生都表示,做研究时往往基于产品技术本身,缺乏商业逻辑上的考虑。有了相关的指导,很多问题得到解决。赵芃杨就是在参加多次的辅导和讲座后,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商业模式,重新调整了整个路演PPT和商业计划书的架构,“只有逻辑理顺了,后面才能再去优化,不然永远卡在第一步。”
沈伟表示,对于学生“双创项目”的支持,杭高院提供三个维度的指导老师:一个专业角度的学业老师,一个是科创中心的,一个是外部请来的双创导师和产业顾问,从他们的实际经历,按照一个向投资人汇报的模式,来跟学生进行指导。
杭高院在双创教育上是不遗余力的,从整体定位,到搭建平台,再到组织赛事,短短三年已经营造出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和氛围。沈伟表示,杭高院今年会继续加大力度,每年拿出一定经费作为学生双创项目支持经费,“20万元一个项目来组织,组织6到8个,让他们去试。”
这也是学生的亲身感受,赵芃杨告诉记者,“杭高院对学生的容错率很高,导师会鼓励学生大胆做各种尝试,可以说对学生的培养是‘不计成本’的。”
短短三年,已经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数十个奖项
“无论自己的想法多么天马行空,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多么晦涩难懂,在杭高院,总会有一批伙伴能够理解你、支持你,并愿意帮助你一起探索。”去年刚进入杭高院环境学院的研一学生冯煜康说。
最近,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冯煜康和团队的“微生物技术升级新引擎”获得二等奖。
这是杭高院“双创”教育亮眼成绩的一个缩影。自成立以来,短短三年时间,杭高院已经在各类比赛上拿到了数十个奖项。比如教育部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杭高院的团队就拿到了一项国际赛道的金奖。去年,国科大组织了一个面向104个单位的双创大赛,在进入决赛的35个项目中,杭高院占了8个。
杭高院全名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这是一个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传统的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不同,杭高院既是研究机构,也是教育机构,实行科教融合发展。同时,杭高院还和地方产业紧密贴合,用杭高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沈伟的话讲就是,“我们从科教融合再向前迈一步,叫科教创产融合。”
把培养人才和实实在在的产业结合起来,营造全员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这就是杭高院能在双创教育取得傲人成绩的原因。
从“科教融合”到“科教创产融合”
“双创”就是将创新和创业结合起来,把新的科技成果和商业模式融合在一起,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能在“双创”项目上交出好成绩,参与获奖项目的杭高院学生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实验条件好”“科研气氛浓厚”“能够参与最前沿的科研项目”“指导老师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比如带领团队拿到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的2020级博士生赵芃杨,就表示“杭高院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科研资金支持”。
这些都是杭高院的正常操作。杭高院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创办,沈伟表示,这决定了杭高院在专注科研创新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助力现有产业的升级,引育符合这个城市布局的新型产业,并为未来产业培育人才。同时,还要借助科研优势,解决关键的技术核心问题,能够为本地企业能效的提升提供帮助。
这一切的核心,是人才,尤其是能做出实际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在这方面,杭高院有自己独特的布局,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创办伊始,杭高院的定位就是“高起点、小而精”,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建设了基础物理和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等8个交叉型二级学院,以及“引力波太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两个重点实验室,还有着力于孵化“双创”项目的科创中心。
“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和产业结合起来。”沈伟说,“所以我们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人才的反向研发意识和能力,在进一步完善科教融合育人的基础上,加入到产教协同中去。”
杭高院成立的第一年,就从浙江本土遴选了多位产业顾问、双创导师和生态伙伴,不停地来给学生上课、交流,或者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交流。比如产业顾问,就都来自上市的大型企业,而且都是实业。
课程的设计上,同样如此。比如环境学院去年开设的《土壤环境化学》课程,一门课有三位老师,分别担任基础知识、课程实践和科研案例三部分的讲授。环境学院的一位学生对这个课程印象深刻,“学习期间,由老师带队,去杭钢进行实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参观学习,不仅巩固加深了课堂知识,参观过程中和老师、施工人员的交流也让大家受益匪浅。”
对学生的双创教育“不计成本”
对于“双创教育”,杭高院非常重视。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引入了创新、创业的课程,不仅邀请成熟的创业家给学生讲课,还会邀请相应的法务、财务专家来讲项目实际运作的相关知识。沈伟还谈到,“未来,杭高院将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进一步加强与科技型企业的联动,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出题,大家共同来答题,企业来考核等举措,围绕浙江省的先进制造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培养人才。今后我们的研究生,特别是专业硕士,他们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科研实践阶段就是要解决企业的某一个单项技术问题,到时就业自然不成问题。”
项目的实践,在“双创教育”中不可或缺,而这也是杭高院尤其吸引学生的地方。2020年入学的物理与光电学院博士生赵芃杨,今年即将毕业。她是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读的硕士,转博这一年刚好杭高院开始招第一届学生,“来这边读博,和导师商议过,觉得这边开展课题研究有合适的项目支撑,是个很好的机会。”
来到杭高院后,赵芃杨参与了被称为“太空中最准的钟”的“空间窄线宽激光器”项目,于去年同梦天舱一同升空,该项目还获得了2022年度浙江十大科技事件。
参加各类“双创”比赛,是项目实践最好的方式之一。杭高院成立的科创中心,就致力于孵化“双创”项目,同时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相关赛事。
赵芃杨去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的“新一代高精度车载激光雷达光源”项目,也是由空间“窄线宽激光器”项目团队发展而来,这项技术主要应用在汽车领域,可以实现更准确、更高效的激光雷达探测,提高车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冯煜康的获奖项目“微生物技术升级新引擎”同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项目主要解决的是工业污水的处理问题,团队与温州和金华义乌市的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并试验,也和杭州本地企业进行了合作。他说,团队的成功离不开科创中心的各种支持,“不仅会及时推送比赛信息,还会邀请专家对学生的项目进行集中培训,并在项目培育过程中注重加入成果转化要素,进一步提升项目质量。”
专家的指导是卓有成效的。很多参与“双创”项目的学生都表示,做研究时往往基于产品技术本身,缺乏商业逻辑上的考虑。有了相关的指导,很多问题得到解决。赵芃杨就是在参加多次的辅导和讲座后,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商业模式,重新调整了整个路演PPT和商业计划书的架构,“只有逻辑理顺了,后面才能再去优化,不然永远卡在第一步。”
沈伟表示,对于学生“双创项目”的支持,杭高院提供三个维度的指导老师:一个专业角度的学业老师,一个是科创中心的,一个是外部请来的双创导师和产业顾问,从他们的实际经历,按照一个向投资人汇报的模式,来跟学生进行指导。
杭高院在双创教育上是不遗余力的,从整体定位,到搭建平台,再到组织赛事,短短三年已经营造出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和氛围。沈伟表示,杭高院今年会继续加大力度,每年拿出一定经费作为学生双创项目支持经费,“20万元一个项目来组织,组织6到8个,让他们去试。”
这也是学生的亲身感受,赵芃杨告诉记者,“杭高院对学生的容错率很高,导师会鼓励学生大胆做各种尝试,可以说对学生的培养是‘不计成本’的。”
Copyright 2015-2022 人人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